首次“双收”迎增收——安徽部分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记
金秋十月,双收淮河两岸,首次收安秋收秋种正忙。迎增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杨湖镇,徽部合种获记种粮大户赵化正忙着摊晒新收的分地玉米和大豆。今年颍上县首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,豆玉勇于尝鲜的米带他种植了近1300亩。
4行玉米、状复植收6行大豆间作套种,双收赵化一有空就去查看生长情况。首次收安由于大豆和玉米的迎增除草剂相克,打药时,徽部合种获记他安排工人在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设置了隔离带,分地同时在喷雾器的豆玉喷头上加装防护罩。经过精细管理,米带试验初见成效。
“尽管今年高温干旱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影响,但仍达到‘玉米不减产(或少减产),多收一季豆’的预期效果,玉米平均亩产400余公斤,大豆平均亩产150公斤。”赵化说。
为试验不同品种对新种植方式的适应性,他选择了3个大豆品种进行复合种植。试验发现,耐密植、耐阴性强的大豆品种产量更高。
“颍上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8000亩,从目前秋收实效看,总体实现预期目标。”颍上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股股长张启明介绍,这种种植方式是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特性,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,利用植物边行效应,增加玉米种植密度,实现作物协同共生、一季双收。
今年是安徽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第一年,各地纷纷响应,助力农户稳产增收。
据安徽省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吴雪介绍,该市建立“技术包保+乡镇包保”双包保责任制,抽调技术包保人员175名、乡镇包保人员443名,实行全程化技术指导,“我们还及早备足种子、肥料、农药、农机具等,确保种植任务落到实处。”
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漆园街道办事处,收割机手正在收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。(新华社发)
刚收完大豆、玉米,曹飞勇抢抓农时,紧接着种上了小麦。他是亳州市蒙城县小辛集乡双李村的种粮大户,流转种植约200亩地。在政策鼓励下,他今年拿出60亩地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,“复合种植的好收成,让我种粮的信心更足了。”
“亳州市共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体856个,播种面积达18.8万亩。”吴雪说,据抽样调查,亳州市复合种植的规模种植户玉米每亩平均单产达507.4公斤、大豆每亩平均单产达110.5公斤,效益增长明显,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。(水金辰 姜刚)
- [2025-05-09 02:15] 安徽:秸秆“循环”产业成为农业投资新热点
- [2025-05-09 02:01] 吉林:北国研学赏非遗
- [2025-05-09 01:40] 国家医保局:及时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
- [2025-05-09 01:38] 【我们这些年俗】撰“联”
- [2025-05-09 01:32] 开发商8年前代收初装费 天然气为何至今未开通
- [2025-05-09 01:26] 潜山市红星村:夜话千年陶韵古村的善治“密码”
- [2025-05-09 01:25] “精彩冬奥”中国结亮相天安门广场
- [2025-05-09 01:24] 【网络中国节】AI“复原”清明十二时辰 听千年春韵里的古今交响
- [2025-05-09 01:18] 最高相差100元!5大视频平台会员价格对比:苹果手机充值更贵
- [2025-05-09 01:17] “红”茶馆里话新春
- [2025-05-09 01:15] 聚焦“她”样精彩,法语活动月华南地区开幕
- [2025-05-09 01:12]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
- [2025-05-09 01:01] 扫码骑车莫名“被投保”扣费 “悟空保”套路消费者
- [2025-05-09 00:55] 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成果发布
- [2025-05-09 00:48] “竹”载黄河文明的密码
- [2025-05-09 00:35]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
- [2025-05-09 00:32] 农资到家 农机到位 农技到田
- [2025-05-09 00:32] 青云智上 AI新视界
- [2025-05-09 00:26] 水上运动与民族风情相融合 这项赛事将在乌江水域上演
- [2025-05-09 00:21] 舞剧《大足石刻》亮相:传统文化为青年舞者注入力量